沈帥青:廉署人事風波 私隱知情權怎平衡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7/13 08:00

最後更新: 2016/07/19 16:57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廉政公署執行處「一姐」李寶蘭,突遭取消署任後離職,人人想知真相,廉署指涉及私隱為由拒絕透露。坊間有些議論認為愈不公開,可能令外界部分人士對廉署的質疑愈多,甚而影響廉署公信力。

戲院之內,有講述警隊人事內鬥的電影《寒戰2》熱映;戲院之外,則有廉署的人事風波,變成焦點新聞。去年晉升為署任廉署執行處首長的李寶蘭,一般認為是獲看好坐正,上周卻是大轉向,遭取消署任、降回原職,及後她更辭職收場。

公眾知情權 也是大眾利益

背後原因為何,廉政專員白韞六解釋是「表現未達職位要求」,但若再細問下去,犯了甚麼錯、哪一方面不符合要求,白則均以私隱為由,拒絕透露詳情。

今次事件所凸顯的,其實就是私隱與大眾知情權,究竟如何平衡。一邊有部分建制派議員所說,署任不代表就是坐正,且事件涉及員工私隱,難以一一透露,而在另一邊,廉署也是公營機構,公眾知情權也是大眾利益,面對公眾的訴求,沒有進一步的解釋,質疑也減少不了。

這些質疑,當中就包括對廉署升遷程序,雖有人認為今次升遷屬正常調配,但疑問亦不少,例如一間大機構要尋找接班人,自然精挑細選多時,李寶蘭去年獲升做署任一姐,顯示她正是獲看好的接班人,但何解突然在短短一年內,才突然發現她表現不佳、不合格?

平情而論,改變職位與責任,也未必人人可以適應,很多企業機構也曾出現這些情況。

廉署向來是港人珍重的機構,「香港勝在有ICAC」,不止是口號,也是大部分港人相信的價值,其中重要之處,更在於當中的「I」,代表Independent,廉署在處理肅貪之時,能夠獨立運作、不被利用。

社會氣氛政治化 公信力受挑戰

廉署的人事問題鬧出風波,實際也不是第一次,過去亦曾有例子,最後出動立法機關調查。1997年回歸前的1993年,時任廉署執行處副處長的徐家傑,突然遭到解僱,廉署以機密為由拒絕解釋,公眾當時的反應亦是譁然。結果,當時的立法局並不接受此理由,首次通過動用《權力及特權法》進行調查,徐家傑、廉政專員等都要作證,最後結果認為解僱合理。

固然,本港的政治環境,今時不同往日,如今立法會再通過動用特權法徹查的機率,遠比當年低,只是在愈見政治化的社會氣氛之下,廉署的公信力,恐怕仍會面對挑戰。

撰文 : 沈帥青